漳州七首岩寺大约建于南朝,公元540年。据《漳州府志·与地志中》记载:
石狮岩山,在城南七里,一名南岩山。慎蒙《名山记》云:峰峦奇秀,延袤数里,上多怪石,有若狮子者、有若蟾蜍者,有可梯者,有如门若,状类不一。又有半月池、罗汉峰、超然亭、宝月岩、南泉岩及圆月、石门、龙泉、妙峰、玉泉五庵,以石狮岩为最胜,故以名山。有石刻“狮子岩”三大字,其下清泉一泓,有“止泓”字。郡守韩擢名为“白鹿泉”。傍岩为佛庵,昔无隐禅师居之,畜虎随使,俗名“虎硿岩”。宋李弥逊诗:翠合峰峦万木稠,云擎佛屋出岩幽,秋光不到庭荫树,晓日先明竹外楼。石狮岩下为无隐禅师塔,岩右有石,端好如削,宋刻“薛公桥”,字傍有记,则郡南《通津桥记》,勒在名山者也。近以“修身为本”四字铲之矣。岩前石虎拜石,相传隐师所畜,虎礼拜与此。有石桥、石门。又南泉岩之南,有蝙蝠洞,洞口有万石室。普陀岩有石刻普陀菩萨数像,下拆为玉泉岩,有泉出石下,淡如玄玉,故名。石狮岩之上有石,名罗汉峰,上有超然亭,今废。正德志作揖仙亭。山最高处其下有紫云岩,宋僧雪山创庵,有紫云覆其上。山背有寂照岩。后由于疏于管理,上千年来漳州七首岩寺一直处于荒废破败阶段。
2006年,照光法师任七首岩寺住持,引僧众数人管理七首岩寺,重建寺庙,修葺殿堂。
2009年,常圆法师驻锡七首岩,常年开设禅修课程,并在每年年末设置禅七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前来求法修行。
2010年,七首岩寺被评为福建省第二批对台交流重点寺庙。
2013年,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,市城乡规划局对七首岩寺进行规划建设,准备打造七首岩文化公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