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光法师谨依文殊菩萨的意旨,出大力精心规划修建的“远求园”,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,园名取自唐寒山子诗“亦有真佛性,翻作无名贼;南无佛陀耶,远远求弥勒。”寒山子是个悟道的诗僧,他深知真佛性,也就是真如,或唯一永恒不灭的心识,如来藏,自由心,在未觉知前的凡夫,一向都是被无名愚痴绑架的抵押品。他又深知因悟起修之切要,悟道并不等于成佛,除非你有40颗牙齿,因此向佛礼敬之后,他即一心朝向纵然要等人寿达到万年,或经典所说的恒河沙千万年后,才会从兜率天下世度众的弥勒菩萨。诗中连连用了两个“远远”,要长长远远的追求未来佛暨唯识学奠基者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是可企及的,人间净土可盼,尽管这是需要无尽轮转的追寻,是长远遥远深远的路程,却是每一段都将是以更净化了的唯识储藏再来人间的等待,因此寒山子千百年来一直以不同的存在跟我们一起在人间。照光法师用2200片明清老石板砌成,贯穿七首岩“远求园”内外的“寒山道”,是以寒山子入道得道过程中最重要节点串起为路标,像一小串可以环在手腕的手珠,从广场的第一级台阶开始,穿过在“远求园”中有关他的疑惑,开悟,训诫以及追求的奇石装置,绕过被明代萬益大师赞为“揖春风兮饮和,历岁寒兮自得;时人是真时人,弥勒是真弥勒”的七首岩鼻祖衍如禅师的墓葬,一直到七首顶峰的最末一级台阶的成佛远眺,其特定节点的文艺装置,是游人在园林的文艺胜境的熏染中,学道入道的最简约的指南与搀扶。那么,你问:寒山子究竟是谁呢?谁又知道呢?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姓名,生卒年月,不知何许人也,寒山子只是唐代一个诗僧的外号,一个地名,或一座山名,一种强有力的磁场的称谓,一种心感状态一种境界的代名词。此外,其他的一切都是比那稀少传奇记载更为迷朦的烟雾。